[念書效率的重要性]
在準備律師考試的那一年,白天接北志的奪榜班(行政學),一週可能有三天晚上在北志有課(政治學或行政學),週末可能在高志上課,再加上當年四月份二寶出生,晚上半夜是由我負責(老婆負責當時也沒有很大的大寶),在蠟燭多頭燒的情況下,幾乎很少有完整唸書時間,而且律師一試+二試科目加起來應該有快20科。
但是當年我還是利用很零碎的讀書時間,在十月順利考取律師,且名次在中前段,加上主科四百分門檻限制,考上應該不是僥倖,以上不是炫耀文(好拉小炫耀一下),但是近期看到許多同學唸書的效率不佳,很為同學擔憂,所以想以過來人身份,跟同學談談甚麼是唸書「效率」。
1.「聽」不如「看」
常常看到同學花很多時間聽錄音檔或是花很多時間聽各個老師的課,想給同學一個重要觀念,「你聽再多都是別人的,只有自己讀自己消化才是自己的」,再者,一個錄音檔動輒三小時,內容可能只有上20-30頁,而且還是已經聽過的內容,但是自己看書看三小時,絕對可以看到100頁以上,而且還可以轉化為自己的東西。因此,花很多時間在聽錄音檔的同學,效率自然比較差。
2.看森林比研究一顆樹更重要
常常看到很多同學針對一個題目去鑽研很久,到處找資料,為了解一題「難題」。但是這題在考試上出現的機率呢?可能連1%都沒有。所以,整個科目的體系,整個觀念的建立才是重要的,而不是一直在鑽研特定議題或難題,國考比的是「廣度」,也就是誰不會的題目比較少,國考不是寫碩士論文,一個議題研究太深,造成廣度不足,時間被壓縮,效率自然下降。
3.金字塔得分的順序要搞清楚
如果一題25來說,基本觀念可以「理解」,你可能有10分,基礎觀念能「運用」,可能就會得20分,剩下5分就是其他因素影響(例如時事掌握、字的美醜等),但有20分也夠你上榜了,所以重要在於,你學的理論會不會「用」,換成白話文的意思是「這個理論你背很熟,但是上考場你知道本題在考這個理論嗎?」,所以理論應用的練習是很重要的,那怎麼練習呢?就是大量的刷考古題。因此,刷考古題的重點在「你有沒有辦法知道這題在考什麼?」,而不是要「把這題寫很完整」,知道題目在考什麼可能只需要3-5分鐘,把整題寫完整要30分鐘以上,前者一個小時可以刷15-20題考古題,後者一小時可能只能寫2題不到,效率自然高下立判。
以上,簡單分享一下,有讀書問題都歡迎提出討論喔!
#想當5趴上榜者效率就要提高再提高